2003年3月第2期       总第682期      2003/3/3

  40年来,雷锋一直以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而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他不讲报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几十年来不断涤荡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然而,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雷锋的名字也像无数名人一样,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响亮的品牌。究竟,该不该用“雷锋”特殊的“品牌效应”创造经济价值,一直以来就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恐怕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66068671
     63076206
传真:66063682

E-mail:jiaodian@xinhuanet.com

新华网辽宁频道  策划:陈孟阳 报道:于力 王军 姚剑峰 李铮  摄影:李钢 编辑/制作:王超 徐如光   
审发:焦点网谈栏目组
出租车司机张勇因为学雷烽无奈卖车
  在张峻老人的影响下刑满释放人员许宏伟重新走上正途
  张峻老人到处宣传雷锋精神,并自费制作雷锋像章赠给学雷锋的人
学雷锋标兵无奈卖车  

   41岁的张勇是鞍山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因为爱做好事而出名。他的车与众不同,前面的车窗左下角贴着一张雷锋的大照片,车上免费项目很多。

    因为学雷锋做好事,张勇的名字和照片经常在当地媒体上露面,但真正在当地引起轰动的还是几年前,学雷锋做好事的张勇突然把自己的出租车卖了,给别人开上了出租车。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就是张勇学雷锋做好事太多,以至于自己出租车收益太少,难以维持,只好将车卖掉。当时鞍山一位个体老板受感动要赠送一台汽车给张勇,但是被张勇拒绝了。

    当记者见到张勇时,张勇却对这个说法给予否认,他说:"不是因为做好事做多了,的确是我的车太旧了。"但是和张勇同为学雷锋队伍里的一位老同志却证实了张勇卖车的真正原因。

  据这位老同志介绍,张勇以前在一家小企业工作,收入微薄,妻子没有工作,家庭生活很困难,他深深体会到身陷困境的人多么需要帮助。自己筹钱买了出租车后,张勇决定对有困难的乘客一律免费,包括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小孩、残疾人、病人等等。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坐车,他不但免费,还帮老人把随身携带的东西送到楼上,遇到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张勇跑上10几里路,免费把病人送到家,偶然听说一名乘客家里特别困难,张勇会毫不吝惜用自己当天的出车钱买米买面送到他的家里,遇到迷路的外地人,他会顺路把人家捎到目的地,行车遇到盲人,张勇会停下车,把盲人扶过马路。

  就这样,时间一长,张勇的出租车效益越来越差,为了按期交纳各种费用,张勇不得不卖掉他的车,好在现在张勇遇到一个好车主,继续支持他对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不过,我会如数向车主交钱的,不能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学雷锋。"张勇告诉记者。

  张勇组织的鞍山出租车"爱心联队"的一名司机告诉记者,张勇的确是因为经营不善、欠税才卖的车,"从这件事,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教训。"这位出租车司机说,"做好事也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要讲究分寸,以前,市里各种公益活动,我们无论条件允不运许都积极参加,我们的车就成私家车一样,其实我们这行也要讲究经济效益,现在我们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就会雇别人来开车,继续创造效益。"

  一直认为自己车太旧才卖车的张勇在这点上也深有同感:"我们学雷锋要更多的立足本岗位,我们下一步就是要好好打造'爱心联队'这块品牌,不仅要永远地将雷锋学下去,同时还要以'爱心联队'这个名牌吸引更多的乘客,使我们'爱心联队'的成员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用雷锋照片卖钱,不好意思  

  一提起雷锋的形象,人们就会想起一幅幅生动、精彩的照片,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雷锋擦汽车、雷锋在驾驶楼里学"毛选"、雷锋背枪挺立的雄姿、雷锋辅导小学生陈雅娟等经典作品。这些照片的作者便是著名摄影家、拍摄报道雷锋第一人、鞍山市司法局离休干部――张峻。

  72岁的张峻,当时是雷锋所在部队沈阳军区宣传报道助理员,因为有了为雷锋拍照的机遇,而成为雷锋亲密战友。

    雷锋1960年1月8日参军,到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在军旅中的951天时间里,张峻和雷锋前后相处76天,先后9次为雷锋拍摄照片,共拍下雷锋生前活动的照片222张底片,其中黑白198张,彩色24张。40年来,张峻又先后追踪采访了123位与雷锋有关的人和学雷锋的典型,拍摄照片8000余张,可以说,张峻的家就是一个最全的有关雷锋的照片纪念库。

  多年来,张峻的雷锋照片被各种报刊、书籍、展览等大量采用,很多人认为张峻肯定借雷锋的照片发了大财。当记者向老人提出这个问题时,老人微微一笑说:"怎么可能去靠雷锋发财呢?那还对得起雷锋吗?"张峻告诉记者,头几年他确实有两次发财的机会,一次是一位美籍华人要用5万美元买"雷锋擦车"的底片被张峻拒绝了,还有一次是国内一位律师提出一次性给张峻20万,然后由他负责替张峻打雷锋照片的版权官司,又被张峻拒绝了。

  据张峻介绍,这些年来,通过雷锋照片他得到3万多元稿费,而为宣传雷锋付出的却有15万元之多。至今,老人住的80多平米的房子还是贷款买来的,每月要还600多元的贷款。

  1990年,张峻一次性自费扩印1.5万张雷锋照片,全国各地到处赠送,1998年自费在深圳办学雷锋事迹展览,扩印50张20寸照片义卖,将所得全部捐献给正在受灾的雷锋家乡;2000年,张峻开始在全国办一百个雷锋事迹展览馆,义务捐献照片,至今已经办成65个。

  "您的财力毕竟有限,您就没有想到用雷锋的照片赚些钱再用于宣传雷锋和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听到记者的这个问题,张峻也有些感慨:"用雷锋照片换钱来改善生活没有敢想,到是宣传雷锋我真有些力不从心,我多年一直筹备出版一部雷锋最全的画集,正是因为没有经费,就白白错过了题词40周年这个好机会,至今还没有能力出版。现在是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社会,我也转变点观念,知道应该向那些用我照片的单位要些稿费,用来宣传雷锋,可就是张不开这个口。"

  张峻向记者介绍,最近这两年,他给一些出版社写过信,希望对方能付一些稿费,大多石沉大海,有的则寄几本样书,有几家给稿费,最多的是一幅照片仅15元。辽宁一家出版社2000年出版张峻写的惟一一本关于雷锋的书,出版社答应连文字带照片付张峻3万元稿费,至今张峻一分没有收到。有人向张峻提议打官司,张峻却说:"为雷锋照片打官司,还是不好意思。"

  一方面70多岁的老人还在贷款买房,还在为没钱出版雷锋画册发愁,一方面自己拍摄的雷锋照片被到处刊登使用,自己却很少得到回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顾虑,张峻老人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矛盾旋涡中。

鞍山工人张通斌为公益事业雕塑雷锋肖像
大连一家外资企业对发到雷锋卡的职工进行奖励
展销的雷锋书籍
改扩建后抚顺雷锋纪念馆票价会上涨
雷锋曾“落户”鞍山,图为鞍钢的雷锋纪念馆
"富雷锋"因学雷锋而致富  

  在雷锋生前战友、雷锋事迹报道拍摄第一人张峻的家里,记者看到他收集的一份材料,记述了山东省曹县后张楼村青年农民田永亮学雷锋的故事。

  材料上介绍,1991年,在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生前所在团当了4年兵的田永亮回到家乡后,处处学雷锋,提着礼品挨个访贫问苦,每天把村里主要街道打扫一便,要饭的来了,他给人家做一碗荷包蛋,一位五保户拿了20多斤小麦来找他父亲治病,帮父亲取药的田永亮不仅没收小麦,还往人家衣袋里塞了10元钱。村里人开始怀疑田永亮脑子有病,未婚妻家人知道后把财礼退了回来,声称治不好病就别谈婚事,此后,田永亮被四次送到精神病院检查。

  根本没有病的田永亮也在反思,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时代内涵,当雷锋就要当市场经济的富雷锋。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实践,他对学雷锋有了自己的定位,他认为,学雷锋如果只局限在打水扫地扶老携幼,那仅仅是一个方面,穷雷锋没人学,富雷锋才有号召力。为了做一名富雷锋,田永亮卖过布、贩过服装、养过蜂、重过果。富裕起来的田勇亮没有忘记自己做一个富雷锋的愿望,他每年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向群众传授技艺,义务为大伙购种子、化肥、农药。在田永亮的扶持下,全村先后有20多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誓做雷锋传人,致富全为乡亲。田永亮成立了"编外雷锋班",周围聚集了一群自愿学雷锋的人,在此基础上,他又注册成立了"儍子永亮农业科技开发中心",由于田永亮常年学雷锋,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再加上他向农民推销的小麦良种、食用菌种、化肥价格都是市场最低的,农业技术传授都是无偿的。他的开发中心一直效益不错,最近他还自筹15万元办起了雷锋希望小学。

  田永亮也先后被评为"雷锋式的好青年"、"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雷锋纪念馆打出"雷锋牌"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是一个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有限的经费运用起来经常捉襟见衬,无奈之下,纪念馆想起何不运用自己的雷锋品牌创造一些经济效益,再将之用于宣传雷锋。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在改造前的门票,成人为5元,学生半价,投巨资改扩建后的新馆马上就要对外开放,张淑芬馆长说,改造后,票价肯定会长,另外,纪念馆还增添了娱乐设施,比如占地700平方米的游戏喷泉,水型有迷宫、时空隧道、感应踏泉、三角喷泉等,这些设施在抚顺甚至辽宁省都是一流的,目的无非是吸引更多的客流。

  为增加收入,雷锋纪念馆还开发各种雷锋纪念品。在纪念馆服务部里展销的雷锋纪念品有288种,宣传品48种,书籍25种,实际上,中国已经出版了上千种有关雷锋的书籍,销路也不错,尤其是雷锋画册受欢迎,尽管这些都价格不菲。2000年,一本《永恒的雷锋》印了10000册,定价24.8元,很快被销售一空。纪念馆还出版发行明信片、IP卡等各种邮政纪念品,这些都为纪念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000年,纪念馆在改造停止开放的前一年,第三产业收入已达三四十万元。

  随着纪念馆的改造完成,周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念馆周围新增绿地6.4万平方米,而且拆迁了周围12000平方米与此不相适应的设施,包括饭店、银行、办公室、矿工房等,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随着环境的净化,这里成为抚顺市望花区最好的地段,周围地价随之高涨,雷锋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指挥部与一房地产公司在附近正在筹建一个7.5万平方米的小区,去年底已经奠基,今年3月将大规模施工,原来定价为每平方1300元,已经有近100户定购,占总户数的五分之一,目前,房价已经攀升到近1800元,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门市房的价格也从2000元涨到3000元。

  纪念馆负责人和改扩建工程指挥部的负责人介绍,这些收入基本上都用于纪念馆的日常运营费用和宣传雷锋。

  据了解,几年前,纪念馆为增加收入,曾经在附近搞了一个夜总会,被媒体曝光后,被迫关闭。实践证明,脱离了雷锋主体,搞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会受到群众的指责。而借着雷锋的品牌,搞一些文化产业,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张馆长说,学习雷锋宣传雷锋精神并非是单纯的说教,新形势下,学习和宣传雷锋精神是多方面的,可以寓教于乐,做一些雷锋品牌的产业不但收获经济效益,也是在向社会传播雷锋精神,不过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播,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效益都是有好处的。

  实际上,一些地区已经意识到雷锋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影响力巨大的品牌,最近,辽宁省的三个城市就为谁是雷锋的第二故乡而争论纷纷:因雷锋生前的主要事迹在抚顺,而使抚顺以"雷锋城"之名家喻户晓;雷锋入伍前曾在鞍钢工作过一年多,鞍钢人甚至是鞍山人则以雷锋户口在鞍山为由,认为此地应是雷锋第二故乡;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因是营口驻军,因此去年营口市一些政协委员也以提案的方式建议将雷锋的第二故乡定为营口。也许,过多地争论谁是雷锋的第二故乡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是各地之所以如此,除为了更好地宏扬雷锋精神,当地的知名度也会得到提高,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学者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锦州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李福学副教授于说,雷锋与一些普通的名人不同,他是一个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严肃称谓,它的高度政治性和严肃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能用这个名称来搞一些经营活动,更不能以学雷锋之名,行赚钱之实,否则,雷锋精神就变味了。李主任还认为不能把经营与学雷锋简单地混为一谈,比如张勇无奈卖车,其实,他完全可以正常经营,这并不妨碍学雷锋,反之,学雷锋也不能妨碍经营,学雷锋并不是就不搞经营、不能赚钱了,这是两个问题、两码事,一定要摒弃这种误解。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教授认为,几十年来,雷锋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精神偶像,似乎无法把他与经济效益挂钩,但是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出现已经包涵了一定的经济含义,雷锋精神中提倡的勤俭节约的作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本身就是要降低成本,减少家庭支出的意思。任何学雷锋的活动,包括修建纪念馆、举办一些纪念活动,都需要投入,而它的产出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社会效益完全可以转化成经济效益。多年来,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学雷锋就是无私奉献,但是学雷锋同样也是有成本的,不能只考虑政治意义,而不考虑经济成本,我们提倡雷锋精神,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不计成本、倾家荡产学雷锋,这也不是与时俱进。名人因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就像"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一些商店、企业之所以把"共产党员"的牌子挂起来,无非也是提高企业的诚信度,进而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行为应与单纯依靠名人的品牌来为自己谋利区分开来,只要他的行为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建设现代化中国,都是完全可以的。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