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n.xinhuanet.com
 频道首页 | | 旅游在辽宁 | 专题集粹 | 记者专栏| 政府在线 | 时事点评 | 健康人生
   杰出人物 | 证 券 | IT互联网 | 关注就业| 流行时尚 | 房产天地 | 汽车世界 | 分社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网谈 <<< 往期内容 >>>

2004/07/15

  大连亿达集团以配套“一站式九年制双语学校”的承诺,实现了20多万平方米商品房的快速销售。从今年6月开始,亿达集团却在配套学校问题上遇到不小的麻烦,“国际新城”的售楼处几次成为购房业主们的上访场所,新楼盘销售受阻。业主们要求开发商兑现当初的教育承诺,并纷纷上访。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024—23828522
     024—23828523

E-mail:lnwork@xinhuanet.com

新华网辽宁频道 文图:傅兴宇 赵华 编辑:陈黎明 赵泳 监制:陈孟阳 审发:焦点网谈栏目组
亿达打出教育牌
这么漂亮的灯从来没亮过
起因:“一站式教育”动摇 拒招“国际新城”学生  

 

  多位业反映,大连亿达集团在大连软件园开发“学清园”、“知音园”和“国际新城”时向业主承诺:配套建设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该集团下属大连软件园开发有限公司与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签署了办学意见,并经大连市教育局正式批准,规定:该学校性质为民办公助普通中小学,校舍产权归属沙河口区政府所有;学制为全日制9年,18个班、900人;招收学区内适龄儿童入学,实行9年义务教育。
  然而,在今年该校六年级学生升中学的时候,“小六”的家长们却得到学校通知:从今年秋天开始,双语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将不再招生。与此同时,陆续入住“国际新城”的新业主们,也得到了同样不好的消息:他们的孩子不能进入双语学校就读。
  一石激起千重浪。购买“学清园”、“知音园”和“国际新城”商品住宅的数百名业主,带着孩子找学校、开发商和市政府上访。他们说开发商用“一站式教育”的承诺欺骗他们,呼吁政府为教育、为孩子负责。
  这场教育风波引起大连市主要领导的深切关注。6月30日上午9点,大连市沙河区教育局局长崔冬光来到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与“小六”的家长们面对面进行对话。他答复“学清园”、“知音园”的家长说,政府会对孩子们的教育负责,双语学校的中学将继续办;但政府从没承诺让“国际新城”的孩子就读双语学校,不过,在“国际新城”没有配套小学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会妥善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至此,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动摇的“一站式教育”问题由政府出面平息了。然而,这只满足了“学清园”、“知音园”业主们的要求,“国际新城”的业主们却仍在为自己的孩子不能进入双语学校而忧心。
  7月6日,数十位亿达国际新城的业主来到大连市信访办,要求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接受他们的孩子入学。一些业主告诉记者,亿达国际新城从开盘直到今年六月,一直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销售人员亲口对业主承诺,保证业主子女在软件园双语学校接受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一位姓魏的女士说,她花50多万买这套房子就为了孩子到软件园双语学校接受“一站式教育”。

业主在市政府上访

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
投资者与管理者的权益摩擦“卡”住孩子的上学路  

  教育部门为什么拒绝“国际新城”孩子进入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读书?
  7月3日,星期六,上午9点左右,记者再次来到“国际新城”售楼处,那里陆续来了20多位业主聚会,等待与开发商“继续对话”。年轻的父母纷纷说:“我们是受害者,政府说亿达应当按规定在‘国际新城’再配套一所小学,而亿达却说他们不欠学校,问题就卡在这里。”
  崔冬光告诉记者,双语学校就是为“学清园”、“知音园”建的配套学校,不包括目前正在销售的“国际新城”。“国际新城”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按照大连市1995年22号文件的规定,它必须再配建一所小学。但“开发商不想建,我们交涉多次没有结果”。
  双语学校如今有小学12个班、中学8个班,无力接纳更多学生。沙河口区在给市政府的一份材料中说,亿达集团应为“国际新城”配套一所占地17450平方米、建设面积7610平方米的小学。
  大连亿达集团总裁助理刘积斌则说,亿达集团和沙河口区教育局签过协议,确定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是为一、二期工程配套建设的学校,一期工程是指知音园、学清园;二期工程为五一路南侧、铁路东侧地区,当时没有名字,也就是现在的“国际新城”。
  刘积斌解释说,按当时22号文件的规定:4千户、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小区,配套建一所24个班型的小学;3千户、15万平方米,建一所18个班型小学。“学清园”、“知音园”共900户,“国际新城”2160户,总共3060户,按户算“不缺建学校”。1995年制定文件时,户均面积只有50-60平方米,现在平均每户面积100多平方米,所以配套学校按户数计算是合理的。
  刘积斌还指出,学校大量招收学区外议价学生,挤了“国际新城”儿童入学。
  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和教育局并不认同开发商的观点,有关负责人指出,只要22号文件没作废,开发商必须按规定再建一所小学。而政府办教育,只要是公办配套学校,就要统筹考虑资源配置,这与开发商对业主的教育承诺没有必然联系。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政府与开发商在配套学校问题上的本质分歧,并非按户数还是按面积计算的问题,而是管理者与投资者的权益摩擦。监督开发商配套建设学校非常难,尽管大连市政府给开发商免除了除征地费、动迁费外的一切收费项目(大22项之多),但仅沙河口区,就有200多万平方米的新建小区没有配套建设学校。
  有关人士指出,开发商投资办学毕竟是政府约束产生的行为,开发商在配套小学问题上精打细算、打“擦边球”,也在情理之中。他们希望配套学校投资少、希望少招收外来学生,是因为企业与政府的角色不同。

“教育牌”的魅力与风险  
亿达国际新城售楼处


  
记者注意到,至今,在“国际新城”售楼处的正面,仍挂着“培育新一代国际精英”的宣传标语。一位业主说,6月份以前,这里还竖着“一站式教育”的大横幅。记者冒充买房人来到售楼处,一工作人员还拿出了亿达集团与沙河口区教育局2002年6月共同签署的《关于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的办学意见》的复印件,以此打动购房者。不过他也表示,如今“国际新城”的孩子入学遇到了一些麻烦。
  据“学清园”、“知音园”和“国际新城”的部分业主反映,约三分之一的人是为了孩子、为了这所九年一贯制的双语学校才买房子的。业主高先生比较了多个小区,最后下决心花40多万元买下这处房产的最重要理由,也是开发商宣称这里有高品质的“一站式教育”--从小学到初中有双语学校,附近就是有名的大连育明高中和大连理工大学。
  业主赵凤仪说,她从沈阳退休来到大连,就是为外孙有个好学校。她与亲家花了100多万元买了两套房子,几乎是两家一辈子的积蓄。
  多位业主谈到,“学清园”、“知音园”和“国际新城”的地理位置接近郊区,开始房价在3000元左右,因为开发商打出“一站式教育”的招牌,房价在两年内大约每平方米上涨了近千元。正在出售的“国际新城”,一楼起价每平方米3900元,最好的楼层则在5000元以上。 由此可见,孩子上学对于购买商品房的消费者来说具有非凡的魅力,开发商打好“教育牌”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业主们在与有关部门和开发商“讨说法”中则逐渐明白,配套建设的公办学校由政府负责管理,开发商过高的教育承诺若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同,到头来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专家分析,消费者为了孩子上学买房,必须弄清“教育牌”的真假。开发商用过高的教育承诺吸引消费者,是魅力之下潜在的消费风险和教育风险。政府要求开发商配套的公办学校,应当与普通学校的条件是同等的,不存在违反教育公平原则的“特区”。
  据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校长聂开宇介绍,为兑现“一站式教育”承诺,亿达集团请求沙河口区支持其办初中和高水平的学校,并承诺提供一定的办学经费。由于双语学校硬件好、师资强,2002年8月开学很快名声鹊起,980多名学生,“学清园”、“知音园”业主的子女只有274人,其余全部为“择校生”。
  聂校长说,当时是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收择校生是允许的。刚开办时业主孩子比较少,6个年级只有38名学生,根本不成班型。为了不让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只能收学区外的孩子。

专家:开发商的“教育牌”亟待规范

 
厕所的水箱都坏了无法使用
体育馆的地板需要更新

  
  记者在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看到,这所据称投资3300多万元建设的“高质量”校舍使用不到两年,教学楼的厕所从五楼到一楼都有渗漏痕迹,厕所门、冲便器、水箱等很多不好用,校长办公室、计算机教室的墙上都有明显裂缝,体育馆地板在翻修过一次之后今年还要重新更换,地下室学生食堂地面到处是水。
  据教育主管部门介绍,配套学校在建筑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开发商不按政策规定建配套学校,配套学校数量不够、质量不达标、面积不足、交工拖延等,经常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家长们为此一次次上访。
  大连市教育局局长刘文健说,1995年大连市出台的22号文件,对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推动教育和城市同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时隔近10年,当时的一些规定和标准有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大连市正在研究制定新办法,规范开发商配套建设学校的行为和做法。
  刘积斌认为,配套学校成为政府的刚性要求开发商应当努力做好,但政府的文件发了10年也不从实际出发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企业是不公平的。政府要依法行政,开发住宅应当配套建设多大规模的学校、企业投入多少、政府怎样管理,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征求企业意见。
  记者了解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开发商早打起了“教育牌”,当地政府在引导、规范和管理配套学校方面创造了许多新模式,比如开发商建好交给政府作为公办中小学,开发商投资建设租给私人办学等。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必须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关专家指出,在法治条件下规范配套学校建设,是解决开发商打“教育牌”出现尴尬局面的最好办法,也是解决政企教育管理与投入矛盾的基本原则。(完)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