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n.xinhuanet.com
 频道首页 | | 旅游在辽宁 | 专题集粹 | 记者专栏| 政府在线 | 时事点评 | 健康人生
   杰出人物 | 证 券 | IT互联网 | 关注就业| 流行时尚 | 房产天地 | 汽车世界 | 分社简介


2004/02/10  

  小康路上看病难,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个窘境。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在农村地区,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三级基本医疗网处于“线”状态,农民“小病硬挺,大病难治”,成为政府难心、农民烦心的一大社会热点问题。新华网记者深入东北三省的部分卫生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和农户家里,为农民就医难“寻医问药”,图谋“良方”。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024-23828522
Email:lnwork@xinhuanet.com
新华网辽宁频道 策划:陈孟阳 记者:葛素红 邢路续 摄影:葛素红 编辑/制作:徐如光 审发:焦点网谈栏目组
  医疗网络漏洞多 难以“网”住农民患者
 

辽西某乡镇卫生院如民宅般,租赁者全家均住于此(资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生产队的解体,东北农村原有的医疗体制也随之日渐衰落、瓦解。而一种适合农民医疗需求的新型医疗制度时至今日还没有建立起来。
  目前,东北地区原有的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已名存实亡,相当多的乡镇卫生院"黄摊"了,整个农村医疗网络出现"中空"状态,医疗技术上不去,有的网络功能日益弱化,农民当地就医既不方便也不经济。
  记者了解到,经营形式多样化的乡镇卫生院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缺少发展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投入;以夫妻店、父子店等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的乡村卫生所基本上也是"小打小闹",主要开展注射、输液等服务,一旦遇上像"非典"疫情之类的突发疾病,东北农村的医疗机构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其中,既有管理不善、缺乏人才,更有政府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等原因。
  对此,辽宁省卫生厅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处长马爱群深有感触。他说,近几年卫生投入的比例下滑,卫生事业费用前几年占财政总支出的3%以上,而现在却下降到1.5%,总体来看财政的总"盘子"在扩大,而卫生投入在减少。黑龙江、吉林两省情况也大抵如此,不可否认政府行为在农村医疗卫生中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为农民"就医难"程度。
  黑龙江省卫生厅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处处长姜相春介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黑龙江省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都下放到同级乡镇政府管理,此后乡镇卫生院的经费投入便一直陷入严重不足状态:乡镇政府有钱就拔点,没钱就拖欠,且乡镇卫生院自身也缺乏发展资金和人力资源,从而导致"三分天下"的结果。她认为,以黑龙江省现有的农村乡镇一级医疗机构分布及经营状态来看,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乡镇以下基层基本上处于"束手无策"状态。
  "小病进药房、大病坐车到市里进医院"是现在大多数东北农民就医用药的普遍选择。吉林省梨树县蔡家镇农民王桂兰前些日子头疼、呕吐、眼睛失明,在村卫生所打了几天吊瓶没见好转,坐车到了离家几十里远的公主岭市阳光医院,结果6天便治好了。她说:"村里治不了的病,乡镇卫生院也不一定能看明白,不如多花点钱直接去大医院治呢。"
  乡镇卫生院大病治不了,小病又治不到,面临着因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患者少、效益差所带来的生存尴尬。吉林省农安县卫生局长马国山反映,更令乡镇卫生院难堪的是,个别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赚钱心切,竟然私下把患者领到自己的家里,使得本来生存维艰的乡镇卫生院"雪上加霜"。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卫生主管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想办法,尽快修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漏洞",但由于东北地区的县级财政多为"吃饭财政",即使多次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但还是普通感到力不从心,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社会医疗水平越来越高 农民看病却越来越难  

辽西某家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上积满了雪(资料)

辽西某家乡镇卫生院已贴了封条的药局(资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我国的社会医疗水平照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早已告别了"缺医少药"时代,然而在农村农民看病却越来越难,其原因之一是近几年东北农民收入走低,而医院收费却没有降低,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一人得病、全家返贫"的现象。
  据有关部门统计,东北三省近几年农民的年均收入大体上在2300元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现金收入在此基础上折半计算,就更低了。辽宁省卫生厅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处处长马爱群介绍,农民看一次小病,在乡镇卫生院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几百元对一个农民家庭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到县级以上医院就医的"门坎"就更高了,相当多的患者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据东北地区民政部门统计,农村贫困人口有超过50%的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黑龙江省延寿县延河镇曹永利向记者抱怨说:"得个头痛感冒之类的小病,去医院看一次加上来回路费,就得花上个几百元,做个小手术在乡卫生院最少也得一千多块,一旦真得了大病到大医院去治,那费用就更高得没边了。咱老百姓哪敢看什么病?有病呆在家里等死吧!"
  另外,城乡待遇差距拉大也加剧了农民"就医难"。目前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农村医疗水平低下,多数农民手头没有多少钱轻易不敢去医院。
  黑龙江省卫生厅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处处长姜相春说,农民就医的往返、住宿、医疗等一切费用全靠自理;农民的收入尚不及城里人的三分之一,进城看病的费用却要远远高于城里人,这种城乡之间巨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民看病的难度。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室专家孙冀说,目前东北地区70%的农村人口享受的只是30%的医疗资源,而城里30%的人口在享受70%的医疗资源。而且农民享受的30%医疗资源,多是城里医院不用的设备,诊断的准确率也大打折扣。即使近年来东北大城市举办的卫生"下乡"活动,大多也是临时性的,只有少数医院真正做到常年"下乡"卫生扶贫。

                                      
  城市卫生“下乡”扶贫献爱心 有人欢喜有人愁
 


中国医大一院医疗队扶贫送药下乡
中国医大一院副院长吕刚为农民发放药品

  针对新时期存在的农民"就医难"问题,东北三省政府部门正在立足于合理调配现有的医疗资源部布局,力求把城市相对过剩的医疗设备、人才资源支援农村。一些地区正在大胆尝试以城帮乡、城乡联网统筹卫生资源,实行医疗集团化经营模式,以真正解决全民小康路上农民的"就医难"问题。
  为了尽快改变辽宁省西部、北部贫困地区农民"就医难"的问题,三年来,沈阳、大连、鞍山等城市大医院的专家们组成上百支扶贫医疗队,走村串户开展卫生"下乡"扶贫。美中不足的是医疗扶贫队每到一处,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常年患病且家庭贫困者得以免费疗诊,对政府感激涕零;而那些常年患病却不属于民政救助对象的,因为得不到城里医院专家的免费治疗而心中不快。
  记者了解到,在城市大医院尽全力培养博士人才、购置世界一流设备、赶超先进的同时,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卫生机构却在为缺少设备、难求人才而发愁。困扰东北农民"就医难"的已不再是农村"少药",而是"缺良医",缺少医疗水平好、肯奉献的医生。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副院长吕刚认为,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政府应在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
  一是解决当前农村卫生资源的相对短缺,城里卫生资源相对过剩并存所形成的"一头重、一头轻"格局,政府应该统筹考虑现有的卫生资源,实行城乡联网,城市医院"下乡"包乡包片,重新合理设置医疗资源,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同样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二是应尽快发挥农村医疗机构的"造血"功能,把城市相对过剩的医疗设备资源支援农村,在为农村送去一批名医的同时,组织乡村医生到城里医院进修学习,掌握先进的医术,回到农村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患者。
  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下乡"包扶活动,建立城市医院长期对口支援下级卫生机构的卫生工作模式。
他还认为,城乡医疗市场发展的一体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是搞活农村医疗市场,解决农民就医的很好出路。大城市可以吸引外资,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乡镇卫生机构可以享受城里的医疗资源,农民能够在比较稳固的医疗网络内就近看病,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谁都是受益者。

 
  舞动“龙头”医院 激活乡村医疗市场  

城市医生下乡出诊为百姓看病

  东北地区三省尽管省情不同,但是在探索解决农民"就医难"的措施上却有着相同之处。同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吉林两省部分市、县借鉴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医院,对乡镇中心医院、村卫生所实行一体化的集团化经营模式,方便了患者,为"集团"医疗机构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黑龙江省把乡镇卫生院上划到县级政府部门管理,使现有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并积极探索把村级卫生所纳入到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范围之内,使村级卫生所的一切医疗活动都在上一级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进行。黑龙江省卫生厅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处处长姜相春说,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而言,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如同自己的"手心手背",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卫生部门管理,便于统筹安排多年来呈贫富不均态势的城乡医疗资源。
  黑龙江省肇东市在组建城乡医疗集团方面先走了一步,目前全市20多个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了集团化管理。据市卫生局副局长何景江介绍,市卫生局把全市六家市级医疗机构确定为六家"龙头"医院,把所有乡镇卫生院因地制宜划分为不同的六个"龙身",实行城级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共同面对农民患者群体,共同承担农村治病防疫的重任。
  据了解,同一集团内部实行"双向转诊"制度,乡镇卫生院把重症患者送到"龙头"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可以返回乡镇卫生院继续巩固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回村里用药,这样"集团"内部的三级机构责权分工明确,既方便患者就医又为患者节省费用。此外,六家医疗集团内部都有统一的医疗文书,患者手持乡镇卫生院开具的单据,可以到市级"龙头"医院开药,"龙头"医院接收的患者,也可以到乡镇卫生院继续住院治疗。
  吉林省扶余市大林子县建起了全国第一家面向农民的"扶贫医院",在全县每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了扶贫病房,在村卫生所设立扶贫医疗点。扶贫医院为农民患者减免部分医药费用,降低了"门坎"。吉林省卫生厅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副处长王爽认为,大林子扶贫医院在吉林省农村医疗机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他们计划在全省每一个县建一所"扶贫医院",建立一条贫困人口"就医线",编织一个全省范围内的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网"。

  城乡共同结“网” 东北农民就近就医有望  


转制后的海城巴里骨科医院用先进技术迎接患者

  东北地区有相当多的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想在"饭碗"里拿出更多的钱来投到卫生事业上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要完善农村医疗网络,解决农民就医难的办法,只能是因地制宜,各寻出路。
  近年来经济发达的辽宁省海城、东港等县(市)大胆探索转制经营模式,先后将原有的部分乡镇卫生院竞价出售。这一举措吸引了大批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医疗市场。原来破败不堪的卫生院经改造后变成了花园式的医院,很多城里医生也纷纷"下嫁",使当地农民就医的难题暂时得以缓解。
  提高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也是缓解农民就医难的又一关键因素。东北三省在这方面都有大的举动。黑龙江省对27000名乡村医生实行统一达标测试,结果18000名乡村医生获得了乡村医生证书。经过逐级培训,已达到上网资格;吉林省则采取市级医院为县医院培训医生,县级医院培养乡医,乡医再培养村卫生所的医生,一级帮一级,形成一个系统。
  此外,东北三省政府部门正在大力普及预防保健知识,提高农民预防胜于治疗的防病意识。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防病意识差,生活富裕后缺乏科学的养生之道,加上有病不及时就医,从而使小病变大病,大病导致死亡的事例时有发生。今年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自治县那什代村40名40岁以上村民,参加大庆市组织的体检,结果只有两人正常;血压高压达到180以上的,占一半以上;一心乡三河屯不到半个月有四人患脑出血,其中三人不治身亡。
  东北三省卫生主管部门普遍认为,破解农民"就医难"是整个社会共同面对的综合问题,城乡联网,政府统筹规划城乡卫生资源,加大投入,改善医疗环境,促使农民"有病早就医、没病早预防"意识的觉醒,应该是全民奔小康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完)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Email:lnwork@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