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2/21 11:09:39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省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取得新突破

字体:

我省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取得新突破

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129处 汉唐时期遗址研究填补空白

近几年,我省考古工作者不断加大红山文化调查与考古发掘力度。本报记者 朱忠鹤 摄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人,到底是农耕还是渔猎?在文明演进过程中,处于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牛河梁遗址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在广袤的辽西北,是否在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那里生活?记者2月20日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围绕上述重大考古研究项目,我省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在旧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汉唐时期遗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除了红山文化遗址调查有了新成果外,辽宁地域内汉唐时期的遗址研究填补了相关空白。

  去年国家文物局对外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的2300年的时间跨度里,划分为“古国时代”与“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古国时代”进一步细分为3个小阶段,而“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即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这也就意味着,“牛河梁”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开启了“古国时代”。

  近些年来,我省考古部门紧盯红山文化做文章,稳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共完成4900平方公里考古调查和2800平方米考古发掘任务,完成牛河梁遗址周边17处大型聚落址77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任务,取得重要收获。

  具体而言,完成牛河梁第一地点、马鞍桥山遗址、刺槐山遗址的红山文化遗址年度考古发掘任务,在红山文化早期聚落形态、生产力水平、祭祀场地建设、聚落形态发展等方面有了全新认识。开展的大凌河中游、阜新细河流域、辽河干流的红山文化调查,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129处。

  在马鞍桥山遗址紧邻居住址的外围,我省考古人员通过调查采集的遗物和发现的遗迹等迹象判断,在居住址之外还分布着与其相关的墓地和窑址等,说明该聚落址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域,突破了以往对红山文化遗址内涵的认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表示,去年除了对红山文化的研究持续深入并取得新的认识外,我省考古部门还对大连和辽阳两地汉唐时期的遗址进行了认真调查,重新认定汉唐时期城址1座、遗址1处。大井地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明确了遗存的4个时期,填补了有关研究的学术空白。

  阜新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中国最早的堆塑龙就出土于这里,因此阜新也被称为“玉龙故乡”。实际上,除了包括红山文化等在内的新石器时代众多遗址外,在距今1万年前、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已有证据表明,阜新地区那时候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了。

  去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在阜新地区展开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8处,主要集中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分布于塔营子、沙拉、二道河子、七家子和大五家子等6个乡镇,区域覆盖了包括绕阳河、牤牛河及细河等在内的辽河及大凌河支流。

  在这些地区,考古人员共采集到各类石制品15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各类工具等。原料类型多样,包括玛瑙、燧石、角页岩、流纹岩、安山岩等优质原料,这不仅表明距今1万年前生活在阜新地区的古人类在制作石制品时已对石料选择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优质原料明显偏好,且实证了辽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此外,我省考古部门在大凌河上游地区以喀左鸽子洞遗址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调查方面也有了显著突破。

  在调查的3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古人员发现了打制石器地点95处,多数在二级或三级阶地上,部分遗址地表为红色土堆积,石器工业面貌与喀左鸽子洞遗址非常相近。

  此次调查的收获不仅丰富了辽西地区大凌河上游的旧石器遗存数量,更为我省进一步认识燕山南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面貌、古人类生存方式创造了契机。(记者朱忠鹤)

【纠错】 【责任编辑:刘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