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1/06 17:06:02
来源:新华网

“漠上草原”添绿又生金——辽宁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观察

字体:

  新华网沈阳1月6日电(记者武江民)寒冬时节,走进“漠上草原”辽宁省彰武县,白雪皑皑间,一棵棵樟子松、油松挺立,形成了一片顽强的屏障。这座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小城,沙化面积曾达524.2万亩,近年来当地通过选育优良树种、探索生态治沙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绿进沙退、绿富同兴的新路。

  2018年8月,彰武县本着治沙先治源为原则,启动实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工程,做好生态恢复建设的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5年来,示范区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技术路线,统筹做好风蚀点治理、植树造林、牧草播种、围栏封育等重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示范区内共治理风蚀点79处,完成植树造林7.6万亩,牧草补播8.16万亩,围栏封育260公里。

  “沙害”少了,农民也得富起来。近年来,彰武县不断探索向“沙地”要产值,为农民致富助力,一大批农业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大力发展沙地农业,逐步转变生产方式、增长方式,改善种植结构,重点发展农业庭院经济、观光农业、高效农业3500亩。大力发展经济林果,重点发展锦绣海棠、岳阳红苹果等果树产业,建设的10个精品果园,与乡村旅游、观光采摘实现有机结合。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实施蛋白桑、金盏花、油菜花、沙棘等特色产业项目种植2100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发展冬黑麦、月见草、猫尾草、燕麦、芦笋、苦参、苍术等林农、林畜、林药种植项目约3700亩。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产生经济效益,亩均效益可达约1500元。

  在彰武县章古台镇,当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育苗繁育基地,每年苗木产业产值近1亿元。百姓过上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活,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治沙新路。

  过去,家家养猪牛,户户养鸡鸭,炊烟袅绕之处,鸡犬之声相闻,是彰武县畜牧业的写照。近年来,彰武县逐渐改变一家一户散养的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将畜禽养殖传统转化为农民增收的效益。

  目前,彰武县建设了8个标准化肉羊养殖场,年出栏量可达2000只,并通过租赁、外包、集体经营等形式,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彰武县还加大林下养殖业发展,养五黑鸡、黑芦花鸡、乌鸡3000只,养狮头鹅、东北白鹅15000只。

  为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方式,彰武县还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全面实施围栏封育,减少对草原、草场的破坏,从而促进草食畜牧养殖更加科学化,牧草资源利用趋于更加合理化,种草养畜工作开展更加深入。

  今年1月1日,伴随着节日欢庆的焰火,彰武县第三届巨龙湖冰雪旅游文化节在巨龙湖风景区拉开序幕。这个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两届,成为彰武吸引阜新市民及沈阳等周边城市游客的“烫金名片”。

  近几年来,伴随着彰武生态建设的发展与升级,彰武县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大力培育休闲、观光、科普、红色、研学等旅游业态,开发系列沙文化创意产品,呈现出全季节、全方位,城乡一体,“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新态势。

  目前,彰武县重点发展了满堂红民宿、“白沙湾”漂流、大德房车营地、农家乐等一批重点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观光采摘旅游模式,德力格尔民宿、付家街草原驿站已初具规模,并打造了以“特色蒙餐”、“沙泉鱼宴”、“地瓜舫”等为主题的特色美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漠上草原”文旅格局已基本形成,并带动周边群众在景区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作为辽宁实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阵地,彰武县擘画制定了彰武县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行动方案(2023—2030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进“4+2+2”生态治理体系,全力打造“一轴、三镇、六区”的生态草原。

  阜新市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哲元说,未来彰武县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做大特色种植业,做优经济林果业,发展草食畜牧业,开发全域旅游业,不断丰富拓展“草原+”新业态,把生态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实现“点绿成金”,持续构建起绿富同行、绿富同兴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打造形成“漠上草原”融合发展的“彰武模式”。

【纠错】 【责任编辑:刘舒】